【暑期社会实践】一针一线织文脉,一步一履探振兴——重智青行畲绿共富团队丽水实践调研纪实

发布日期:2025-06-30 点击数:
作者:周彦、刘思怡|编辑:徐佳锋|审核: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心系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将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重要基层联系点,多次深入畲乡村寨、田间地头,擘画发展蓝图,留下宝贵财富。为深入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6月24日至26日,重智青行畲绿共富实践队深入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与莲都区堰头村,开展畲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主题调研。团队走访党群服务中心、双后岗村、凤凰古城、畲族文化博物馆、东弄村及堰头村,通过实地走访和访谈,挖掘文化底蕴,探寻共富密码。

党建赋能,激活畲乡共富新动能

在党群服务中心,团队了解到当地创新“党建+畲族文化”模式,推动特色产业与民俗旅游深度融合。中心整合资源,提供创业培训、电商扶持,助力畲绣、彩带编织等非遗技艺转化为经济收益,彰显了党建引领力,也为培育新型农民、夯实人才基础提供了样本。

48B23

405DB

民族交融,古村焕发新生机

在双后岗村,团队采访了老书记雷茂龙,重温了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实地考察的情景。雷老书记激动地向团队成员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我当时就坐在这个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坐这里,这里是县委书记,然后我就向他汇报我村的基本情况。那时候他是讲了要山上作文章,现在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那时候就是把村里发动起来,尽量多种香菇,袋料香菇,再一个就是劳务输出。逐步就脱贫了,脱贫了现在应该是说富起来了,富起来后强起来了。在农村应该说是,到处都是花园式的,现在越来越好了。”老书记感慨,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华东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得以蓬勃发展。

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指引下,双后岗村已告别了人口外流、交通闭塞的困境,依托畲族文化吸引游客,旅游业蓬勃发展,经济显著提升。村内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幸福感持续增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

文旅融合,打造文化展示窗

作为景宁文旅融合典范,凤凰古城以其独特畲族建筑和丰富民俗活动吸引四方来客,既是文化展示窗口,也是经济引擎。团队成员邀请到畲族服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卫娟,她不仅详细介绍了畲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象征意义,还亲手指导成员们穿戴精美的畲族传统服饰。在传承人的讲述与示范下,成员们亲身体验,触摸刺绣布料的温度,学习象征吉祥的凤凰图腾、寓意丰收的稻穗纹路等传统纹样蕴含的族群记忆,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结合的无限潜力与魅力。

创新传承,守护文化根脉

在畲族文化博物馆,团队成员观摩服饰、祭祀器具等文物,并亲身体验非遗传承人兰奶奶的彩带编织。馆方通过数字化展示、研学活动等创新方式,让畲族历史走近大众。“我们期待与媒体合作,让传统文化‘潮’起来。”馆方的愿景,是对传承创新的积极探索,也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

原真保护,千年文脉活态传

走进东弄村,宛如步入露天畲族文化博物馆。村落格局肌理完整,古民居夯土墙、青瓦顶记录百年印记,畲族歌谣、婚俗礼仪代代相传。漫步村中,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并非静态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活化石”。这种原真性保护,守护了文化根魂,也为乡村注入了独特精神标识。

生态赋能,绘就诗意共富图

团队最后一站来到莲都区堰头村,“一渠碧水穿村过,两岸古樟映清波”的生态画卷令人沉醉。作为通济渠沿岸重要节点,堰头村依托千年古渠的水利遗产,将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走出一条“生态赋能共富”的特色路径。村民们依托清澈渠水发展生态农业,有机蔬菜、特色果林成为增收亮点。

古渠步道串联村落、古樟等景观,打造“可漫步、可休憩、可体验”的乡村旅游场景,让游客享自然之美,村民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代转型。通济渠的潺潺流水,滋养土地,更流淌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富真谛,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通过此次溯源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的根脉,更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内生动力。他们见证了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生态赋能等多维路径有效激活乡村活力,让畲族技艺与故事焕发新生;感受到民族交融、创新传承、原真保护切实提升村民福祉,绘就共富画卷。这不仅深化了对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的理解,更让他们认识到青年一代守护文化根脉、助力乡村发展的责任。团队将以丽水之行为新起点,将畲乡观察化作思考,把文化温度融入实践,在守护根脉中延续记忆,在助力发展中书写青春,让畲乡实践成为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样本,为共富画卷注入青春动能。

上一条:学校召开2025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部署暨申报启动会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 红"承百年、"船"递薪火——感悟南湖红船精神的时代新内涵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
XML 地图